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何建国
中科院高级工程师
中科红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总工
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创新之路,60余年来,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外测温仪到如今形成7大系列的产品系,从服务国防与航天领域到全面面向工业应用,中科红外始终坚定信念,步履不停,以高瞻远瞩的格局视野和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当我们跟随神舟飞船从太空俯瞰地球时,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土地上,江河的交织纵横,山峦的起伏连绵,海陆的紧密相拥,城市的万家灯火,无一不让人感慨祖国山河之壮丽辽阔,感慨科技创新力量之磅礴,感慨幸福生活是何其来之不易......
然而,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却面临着一穷二白的艰苦局面。老一辈科学家们深知,没有自主技术与创新,就没有中国科技的未来。
立足国防和军工
中科红外何建国总工在转述那段历史时说,不管是原子弹、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的爆炸测温还是航天火箭燃气测温,都需要远距离非接触测量,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测量工具。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了国防和航天检测的需要,在自动化所成立了红外测温课题组进行专项研发。“当时还没有计算机,红外测温只能采用模拟方式来进行参数处理。但正是有了这样的自主研发,才保证了我们的国防和航天试验在那个年代能够获得准确的数据。”
可以说,中科院自动化所红外测温课题组的成立,填补了我国无自主红外测温仪器的空白。
在国际形势日趋平稳之后,随着我国科技的迅猛发展,课题组开始面向国防和科研机构提供科研设备。“我们当时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航天部和中科院的研究机构以及各名牌院校的材料系和物理系。在’向科学进军‘和’自力更生‘的氛围中,我国科技开始取得长足的进步。”
面向工业化转型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技术、产品和人员组织结构,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军工的先进科技成果向民用转移,使其变为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取得技术经济进步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也不例外。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军工科研院所进入了全面发展民品的新时期,高精尖军工技术也开始向民用技术转型。“应用技术要面向工业主战场,也就是说,不仅要服务国防,还要服务工业。”何总说,为适应工业环境需求,老式模拟台式仪器在单片机技术的支撑下,体积进一步缩小,并开始朝批量化和产品化方向转型。
通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我国工业展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机械制造、汽车工业、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都迎来了技术装备与制造工艺的跃升式发展。“这个时候,我们将新的战略目标确定为’向行业客户进军‘,面向不同的行业客户对红外测温仪进行定制化设计、研发和生产。”何总说。
在那个激情澎湃的年代,定制化能力直接反应出研发和生产单位对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而中科的产品则代表了当时国内红外测温的权威水准。
“比如,单晶炉、多晶炉的设备制造,建筑行业的热压烧结炉等,都需要使用红外测温仪。”何总举例说道,大跨度悬索桥所使用的钢铰绳线材对预应力的高要求,使得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线材严格测温控温,还有一类极细的钢丝生产对测试仪器的“小目标测量”有了明确要求......这些领域的特殊要求促使我们研发了小目标高精度的红外测温产品,加之明显的高性价比特征,很快在钢丝钢条生产行业一举将美国和英国的专用测试设备挤出了这个行业。”
1992年,为重庆,沈阳两研究所定制0.2mm金属细丝红外测温仪;1993年,用分离式SCIT台式产品解决钢丝钢铰线生产行业测温问题,以替代昂贵进口设备;1994年,研发手持式CIT-nG系列红外测温仪;1995年,分离式SCIT系列全面改型,并研发 CIT-M系列光机电一体化红外传感器……一系列的快速运作让中科红外的产品迅速进入了多个工业领域。
“2000年,面向焦化行业研发的专用便携式红外测温仪CIT-JH,相比国外产品,芯片更先进、能耗更低、恒温特性更好,密封性能也更高,很快就占到了行业6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焦化行业主选产品,打破了焦化行业使用的红外测温设备长期以来被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当时的科学时报发表了《中国高科技打败洋垄断》对此给予了报道。”何总不无骄傲地说道。
融入市场竞争
从那以后,中科红外的红外测温仪在保证了国内科研领域应用的前提之下,全面面向工业市场,开始了与国际领先品牌的同场竞争,并不断开创具有中科特色的新局面。
“有很多外商独资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仍会采购如美国IRCON、英国LAND和日本CHINO等国外产品,但在接触到中科红外的产品之后,立刻转而向我们采购。”何总说,这类国际化高端设备公司,对设备的质量和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的选择已经足以证明中科红外的技术实力。
“我们还在2005年,为澳大利亚国立南澳大学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研制了世界上首台可测量直径0.2mm毛细玻璃管的专用定焦红外测温仪,这同样是中科红外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何老师介绍,进入21世纪,中科红外陆续研发出带激光环瞄准的测温仪、钢铁行业专用耐高温光纤式测温仪、可适应不同温度范围的比色测温仪等多种产品。
“对于各行业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如特殊环境下多点温场分布,极高速极高温,甚至小目标/宽程/高速/多点诸多难点集合的系统,等等......我们都能‘短平快’地解决,这对于研发实力是极大的考验。”何老师说,在工业现场会有很多难以预知的干扰,红外测温仪在硬件与软件上同样需要高可靠设计,特别是抗击穿、抗干扰和系统自恢复能力,都要考虑到。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客户使用过程万无一失。
可靠源自初心
如今,我国制造领域提出加速国产化替代,就是要提升信息安全性、实现自主创新与可控性、降低采购成本、推动自主品牌的发展。
“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前行的两翼,而效力国家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何老师信心十足地表示,对于中科红外而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无论从研发还是生产,无论从品控还是标定,都能够与国际标准对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中科红外的企业文化,那就是‘精益求精’,以先进技术追求效率,以严谨态度追求公正,以科技实力追求创新。”
(从左至右,何建国、肖功弼、丁伟地)
回望来时路,岁月峥嵘。展望新征程,天高海阔。
红色基因是中科红外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中科红外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持续红色血脉;技术创新是中科红外不断发展的实力和底气,未来,中科红外也将以国产化替代为己任,加速对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全面转型升级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