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红外测温课题组,到北京三博中自红外事业部,再到中科红外(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汇集了大批有丰富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科技精英。
目前,公司拥有技术实力雄厚的研发中心,设备先进、齐全的实验室和产品测试环境,共有研究员、高级工程师10余人。
多年来,公司承担并完成多项重点项目,多次获得中科院级及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998年,像许许多多普通大学生一样,丁伟地怀揣着对未来的忐忑与憧憬,迈出北京理工大学的校门,步入社会,成为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一员。如今,成为中科红外总经理的他,已经在红外测温领域工作了整整25年。他的青春与热爱、理想与信念、执着与坚定、过去和未来,都在这里,早已无法割舍。
深耕市场需求,找准客户痛点,提高产品的适应性,让中科红外不断赢得行业用户的口碑。每次带领团队在不同领域攻克难关,都让丁工深深地感到,这正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技术型管理者,丁工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坚持深入市场,不断创新,并且还十分注重对后备人才和技术梯队的储备和培养。目前,中科红外已经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高效的研发型和服务型团队。
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到提供红外测温仪整体解决方案,从为航天军工科研服务,到应用于钢铁与半导体等工业领域主战场,在多代中科红外人努力下,中科红外已经成为了国内外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知名企业。“品质、服务、信誉,都是中科红外的生命。”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的国防和航天事业起步之初,却面临着一穷二白的艰苦局面。老一辈科学家们深知,没有自主技术与创新,就没有中国科技的未来。
中科红外何建国总工在转述那段历史时说,不管是原子弹、氢弹和地下核试验的爆炸测温还是航天火箭燃气测温,都需要远距离非接触测量,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测量工具。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了国防和航天检测的需要,在自动化所成立了红外测温课题组进行专项研发。
而这项工作的深入,一做就是一辈子。
何总工作为中国红外测温行业的先行者和见证者,传承红色基因,实践创新之路,60余年来,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外测温仪到如今形成7大系列的产品系,从服务国防与航天领域到全面面向工业应用,中科红外始终坚定信念,步履不停,以高瞻远瞩的格局视野和自主可控的先进技术,走出了一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之路。
。
毕业于北京仪器仪表工业学校的刘常凯,参加工作后又在北京理工大学进修了计算机科学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2003年来中科红外实习,工作至今。
刘常凯的毕业设计是摸透一款飞利浦的单片机,并完成相关外围电路的驱动。04年1月毕设完成后就留在中科红外生产部从事标定,维修调试等工作,技术逐渐成熟后慢慢开始从事小模块的研发工作。2005年左右,刘工将测温仪运行程序从之前的汇编语言全部移植成高级语言,使得程序更易读、易修改和维护。又参与了高速测温仪研发,负责基于网口的采集存储寄系统及上位机软件的设计编写。2009年刘工自学三维绘图软件并带动中科从机械绘图进入到了三维立体时代。
1987年的孙禹,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从事红外测温仪产品售后工作已有12年经验。孙禹的日常工作包括配合客户了解产品使用、拓展产品应用、使用方案推荐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同时尽力配合客户的售后问题,找到需要维修的故障仪器,全面帮助客户解决产品端的使用问题。在多年的工作积累中,孙工积累了自己的用户解决体系:
工作理念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我的价值体现。
工作作风是:本份务实,认真求是。
工作目标是: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更好的使用仪器。做到快速响应,认真检测,充分沟通,有效处理。
想对客户说的话:不着急则发微信,着急则打电话。有问题就说,我们将尽全力处理。